“有的病人在家里上吐下泻,搞得家里很脏,她都帮忙打理,一点不怕脏。”村民邓彩霞说,“过去条件不好,只要去她家看病,她就煮洋芋给病人吃,心好啊!”
近年来,不少县城的医院都邀请她去当专职医生,但张樱没有想过离开。她说:“我和这里的乡亲有感情,我愿意在这里当一辈子村医。”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秦医生,我这胸口一直闷闷的,好几天了。”3月18日清晨,清镇市卫城镇黎明村的卫生所里,患者张恺说。
“不急,我先给你检查下。” 61岁的乡村医生秦军文在患者的询问声中开始了他新的一天。
张恺信任秦军文,一直把他当恩人。2002年的一天,张恺在犁倭乡镇家中的父母煤气中毒。“我父母平时有高血压、糖尿病,遇到这种情况可把我急坏了。当时我正好在卫城办事,就想着找秦医生。”张恺回忆说。深夜1点,接到张恺的电话后,秦军文立刻准备药物,跟张恺一同去犁倭。
到了犁倭,他看到病人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已不省人事。秦军文见状赶紧打开窗户通风,在发现病人缺氧而又没有氧气罩的情况下果断采取针灸治疗,随后又注射葡萄糖。仅半小时便将病人抢救过来。
1973年在村里当“赤脚医生”开始,这样的例子很多。聊起当乡村医生的经历,秦军文觉得最应该感恩的是自己的岳父。
1974年,秦军文和民间医生陈清平的女儿结婚,并在岳父引导下走上了从医路。那时,岳父常教导他说:“中医难学,但是只要坚持,两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总会学到的。”学习的时候,岳父经常拿《贵州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测试他,秦军文因此积累了一定的中医知识。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每天都要背着药箱步行到村民家中治病,平均一天要走五六十里路。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村民需要,他便马上出门……
但不管多忙,秦军文唯一不间断的就是腾出时间看书、学习。谈及看书这一好习惯的养成,秦军文至今仍记忆犹新:1978年,秦军文无意间在药书上看到一种名为“吴茱萸”的中药可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高血压及失眠等病症,于是他到当地药铺采购但无所获。为此,他专门坐车到贵阳购买此药。
返家途中,秦军文禁不住好奇打开装好的50克吴茱萸查看时,令他大为惊叹:这不就是我们当地俗称的“臭辣子”,家对面的山上多的是呀。
秦军文为此郁闷了许久:从乘车、购药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不说,前前后后的花费将近20元钱。而当时,一个人辛苦劳作一天最多也就挣到一元钱。
如此“高昂的教训”在秦军文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此后,秦军文开始把书籍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但凡书籍中所讲述的药材他都识了个遍,再也没有出现过“知药不识药”的情况。
“学习无止境、温故而知新,活到老就应该学到老”。多年来,秦军文坚持每天翻阅医书,汲取新知识。
如今,已年届花甲的秦军文,每天依旧起早贪黑地为行医而忙碌着。秦军文说:“能为别人解除痛苦是一种满足,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图为秦军文在为颈椎病患者做康复理疗(夏 彧/摄)
编者按:全面小康,离不开全民健康。如果说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是一张“网”,那么乡村医生便是处于“网底”的健康卫士。尽管各有各的故事,但他们身上坚韧、执着、负责、忘我的共同品质,都在书写着乡村医生大爱无疆的人生篇章。
李永丽:“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老人家,我之前给你开的几副中药一定要继续煎服。”3月22日,已怀孕八个月的平塘县甲茶镇兴荣村乡村医生李永丽,在去医院做产检的路上,依然通过电话叮嘱村里的李大爷要按时服药。
20年来,谁家的老人有颈椎、腰椎病,谁家的媳妇何时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何时该接种何种疫苗,李永丽的心里一直装着一本清晰账。
“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坚持下来,因为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如今,回忆起20年的从业经历,李永丽感慨万千。
兴荣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过去,“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请巫师”是当地群众缺医少药的真实写照。
李永丽小时候经常目睹村民生病因路途遥远而延误病情致死的事情,那时她便立志要当一名医生,解除村民病苦。
图为李永丽在给前来就医的老人体检(平塘县委党政办供图)
1996年,李永丽从卫校毕业后,回到兴荣村,背起药箱走村串寨,毅然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那时候没有卫生室,李永丽四处找亲戚朋友筹集资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到山上砍木料、搬石块,搭建起了一间简易的卫生室。
文章来源:《社区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sqyxzzzz.cn/qikandaodu/2021/0730/515.html
社区医学杂志投稿 | 社区医学杂志编辑部| 社区医学杂志版面费 | 社区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 社区医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社区医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