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面小康,离不开全民健康。如果说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是一张“网”,那么乡村医生便是处于“网底”的健康卫士。尽管各有各的故事,但他们身上坚韧、执着、负责、忘我的共同品质,都在书写着乡村医生大爱无疆的人生篇章。
李永丽:“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老人家,我之前给你开的几副中药一定要继续煎服。”3月22日,已怀孕八个月的平塘县甲茶镇兴荣村乡村医生李永丽,在去医院做产检的路上,依然通过电话叮嘱村里的李大爷要按时服药。
20年来,谁家的老人有颈椎、腰椎病,谁家的媳妇何时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何时该接种何种疫苗,李永丽的心里一直装着一本清晰账。
“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坚持下来,因为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如今,回忆起20年的从业经历,李永丽感慨万千。
兴荣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过去,“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请巫师”是当地群众缺医少药的真实写照。
李永丽小时候经常目睹村民生病因路途遥远而延误病情致死的事情,那时她便立志要当一名医生,解除村民病苦。
图为李永丽在给前来就医的老人体检(平塘县委党政办供图)
1996年,李永丽从卫校毕业后,回到兴荣村,背起药箱走村串寨,毅然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那时候没有卫生室,李永丽四处找亲戚朋友筹集资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到山上砍木料、搬石块,搭建起了一间简易的卫生室。
从医第一天起,李永丽就自己定了规矩:不收取一分出诊费。她相信淳朴的乡亲,拖欠的医药费从不记账。但由于没有资金周转,药柜空了,卫生室也曾经历了几次关门风波。
不过,她也因为这个职业收获了许多惊喜。2013年冬天,李永丽给邻村73岁老人杨昌学治病,考虑老人家庭贫困便没有收取治疗费。随后,老人在外务工的儿子杨顺海过年回到家中得知此事后,坚持要把医药费给她。两人因此结缘并于2014年2月喜结连理。
今年初,平塘县卫生局考虑到村里的医疗卫生情况及李永丽的从医条件相对艰苦,决定拆除原来的村卫生室,出资扩建一个近200平方米的新卫生室。
李永丽指着正在修建的新卫生室告诉记者:“以前的卫生室还在时,门一直都是开着的。因为开着门,病人来了就知道我没有走远,就会在里面等我。卫生室里的东西从来没有少过,反而只会多。因为村民们会经常送来自家种的蔬菜、大米,还有鸡蛋、腊肉等,以表谢意。”
跟着李永丽串户的路上,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会亲热的和她打招呼。李永丽笑着说:“我生在兴荣村,长在兴荣村,是兴荣村的女儿,大家一直对我都像亲人。”
为了能医救更多病患,李永丽不断学习,通过研读医书和外出培训,近几年来她还学会了针灸、按摩、中医推拿等技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针灸师。
尽管现在农村交通有改善,很多村民选择到县城就医,但李永丽还是继续坚守在村里。“能够救死扶伤是件很幸福的事。”李永丽说。
杨彰发:“做乡村医生也有很大的成就感”
在天柱县渡马乡力山村崎岖的山路上,卫生员杨彰发佝偻着身躯,肩背药箱,蹒跚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
这在当地群众心中是最温暖的场景。
3月22日,记者在力山村卫生室见到了杨彰发,他正提着药箱,准备出门。谈话间,他笑声阵阵,要不是他亲自相告,没有人知道他因腰疼刚吃过止痛药。
刚下过雨的山路泥泞不堪,杨彰发险些摔倒,只能拄着木棍走走歇歇。近半个小时后,来到了村民杨友权家中。
杨友权和妻子谢细梅几年前患上重症肌无力,双腿慢慢缩小,在药物维持下,可以拄着拐杖行走,但是无劳动能力。
和往常一样,进门后,杨彰发为病人量血压、听心率,帮他们做些简单的按摩,教他们做康复锻炼,还放一些常用药在桌子上,叮嘱杨友权要按时按量吃药。
“这些药多少钱,先记着,等我们低保领取了再给你。”离开时,杨友权低着头无奈地说。
“这些药不贵,你们先吃吧,钱有了再给。”杨彰发微笑着回答。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从来没有向村民收取过出诊费,药费也是零散地收取一部分。
图为杨彰发行走在行医路上(陈光昌/摄)
事实上,杨彰发的两个孩子在上学,经济并不宽裕。杨彰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91年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当年4月的一天,他去为村民预防接种,天下着雨,路面湿滑,不幸摔下10余米高的山坡下,造成腰部及双下肢多处受伤、关节扭伤肿痛。强忍着疼痛,他一个人走回了家。
文章来源:《社区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sqyxzzzz.cn/qikandaodu/2021/0730/515.html
社区医学杂志投稿 | 社区医学杂志编辑部| 社区医学杂志版面费 | 社区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 社区医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社区医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